8月21日上午,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y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榮獲生命科學獎。
(相關資料圖)
2012年,李文輝發(fā)表在eLif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首次發(fā)現(xiàn)了乙肝病毒感染人類的受體NTCP,打破了乙肝病毒研究領域30年來的僵局,一度轟動國際學術界。
之后,他和團隊又在此基礎上深入揭示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并致力于開發(fā)更有效的治療藥物。2020年,他摘得了全球乙肝研究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李文輝
乙肝病毒以狡猾著稱。“如果說治療丙肝就像用獵槍打大象,那么治療乙肝就像打兔子。這兔子還藏在地底下,還有三個窟窿。”李文輝打趣道。
收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當天下午,李文輝接受了媒體采訪。
《中國科學報》:2007年,你離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回到中國,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工作,從零開始開展乙肝病毒研究。零基礎挑戰(zhàn)世界級難題——這是一種什么體驗?
李文輝:
我回國前主要從事的是冠狀病毒研究。關于乙肝的工作都是來到北生所后開展的,所以“從零開始”的確是一個恰當?shù)谋硎?。我們是從第一個實驗材料開始做起的,光“打地基”就打了三年多。
我們都知道乙肝病毒受體很難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個過程需要一個相對沒那么多條條框框的環(huán)境,因為一旦規(guī)定死了,基本就行不通了。
幸運的是,北生所作為一個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給了我們這種寬容和支持的環(huán)境,當然我們也受益于更大層面的國家支持和政策包容。
其實,探索性研究就像爬山,在密林里行走,你不知道能走到哪里,也看不到很遠的地方。這和在操場上沿著跑道跑步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要理解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
《中國科學報》:從2007年開啟乙肝研究,到2012年發(fā)表實驗室成立以來的第一篇乙肝研究論文。這其中有5年時間,你的團隊并沒有太多產(chǎn)出,該怎樣看待這段時光?
李文輝:
產(chǎn)出是什么呢?如果說是論文發(fā)表,那主要是給別人看的。我們在工作中其實知道自己已經(jīng)走出去很遠,但只有看到了前所未見的風景時,才會寫成正式論文匯報給大家。
有真正科學價值的論文才是有意義的產(chǎn)出。
《中國科學報》:但你說的這種“產(chǎn)出”是不是只有自己知道呢?
李文輝:
俗話說的好:“一天不干活,只有自己知道;兩天不干活,同行會知道;三天不干活,大家都知道。”
所里會定期組織科研人員開會。會上我們不會講已經(jīng)發(fā)表的文章,而是講還在開展的研究,或者碰到了什么困難。大家一起談科研進展的時候,相互都有啟發(fā)和促進。
《中國科學報》:我們的讀者中,有一些人正處在博士畢業(yè)或博后出站這個科研生涯中的關鍵階段。很多人對未來如何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懷有困惑:是該延續(xù)之前的研究方向,還是重新開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對此你有什么建議?
李文輝:
我的建議是:不管你選擇什么方向,都要去做“重要”的問題。
博士和博后階段,要培養(yǎng)科學品位,能判斷什么是好的科學工作;還要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把選定的科學工作做好。有自己硬核的競爭力,就能主動選擇研究方向,解決不同的問題。
我喜歡用爬山來打比方:如果你只爬過百望山或者鳳凰嶺(注:位于北京的山峰),就覺得自己也是登過山的人了,這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你確實是一個優(yōu)秀的登山隊員,不管爬喬戈里峰還是登珠穆朗瑪,可能都能成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就好。
獲獎這一天中午,李文輝和學生們又講起了剛來北生所時的老故事。
做乙肝研究需要飼養(yǎng)樹鼩——一種形似松鼠的小動物。當時他們沒有專門的動物房,只能把這些小家伙養(yǎng)在倉庫里。晚上有野生動物來,樹鼩嚇得亂竄,在籠子里撞得頭破血流。還是所里支持他們加建了樹鼩飼養(yǎng)設施。
在這一刻,回顧實驗室初創(chuàng)的種種艱辛,李文輝淡淡地說:“做科學就得堅持做正確的事,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雖然有些時候比較難,但這一點一定要堅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