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據2月21日《華西都市報》報道,近日,在某短視頻平臺,一位自媒體博主展示了大涼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簡陋生活環(huán)境,稱女孩是老人撿來的孤兒,兩人相依為命。不少網友看后,紛紛留言想要資助這個家庭。后經當?shù)囟嗝迕翊_認,此博主的多條視頻內容均是“導演”的,其還曾向村里的老人借錢擺拍“發(fā)錢”的視頻,博主自稱“資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視頻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
互聯(lián)網讓做慈善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渠道越來越多、熱情越發(fā)高漲、氛圍越發(fā)濃厚,這是一種進步。其中,一些自媒體博主也開始做慈善,這種新的慈善形式,在推動民間公益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內容真實度、信息可信度難辨等。近年來,以發(fā)錢發(fā)物儀式為內容拍攝視頻或開直播,然后收錢收物走人的事件不時被曝光,相關主播大多是假慈善之名行營銷之實。 說白了,是濫用受眾的愛心和同情心為自己謀私利。
這種“擺拍式慈善”,首先是對農村群眾的惡意欺騙。邊遠地區(qū)的百姓確實需要相關部門、機構和社會公益人士的愛心資助,但把他們當成活道具、當成賺取流量的工具,無疑會讓他們無比心寒。
其次,“擺拍式慈善”也是對向善的社會風氣的無聲破壞。如今,一些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推出“互聯(lián)網+公益”模式,旨在依靠互聯(lián)網的力量讓公益活動獲得更多關注、更高信任,從而更高效地籌集更多善款。假慈善橫行,很可能會傷及真公益的開展。人們的善心、愛心經不起“擺拍式慈善”的消費,被破壞的社會風氣也很難扭轉。
此外,視頻中很多橋段都并非真實場景,比如祖孫倆住的“破爛小屋”,其實只是放置生產工具的生產用房。如今,包括大涼山在內的諸多地區(qū)脫貧成果有目共睹,視頻中的不實宣傳,破壞了地方形象,也抹黑了當?shù)氐陌l(fā)展成效。
對類似主播假慈善真營銷行為,有關方面必須嚴厲打擊。目前,涼山州相關部門正在對事件展開調查處置,相關平臺也要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一旦發(fā)現(xiàn)相關主播有造假行為,應立即采取停播、封號等手段予以處理。
標簽: 工人日報